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北京赛区共获3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其中“颗技智造:新一代粒子能量可控的磁控溅射装备项目”斩获产业赛道全国总决赛银奖。

总决赛全国银奖项目介绍
颗技智造:新一代粒子能量可控的磁控溅射装备

团队成员:杨皓、毛啸天,谢昊哲,边芠禾,吴亦言,高璞,罗阳
指导老师:李刘合,韩明月,王伟宗,杨明轩,齐特
项目简介:颗技智造团队面向国家“十四五远景规划”需求,致力于为关键部件披上“智能铠甲”。通过攻克粒子能量控制的国际性难题,团队研发出大功率脉冲电源与高精度诊断技术,赋能涂层性能倍增。作为获国家重大专项与“中国表面科技十大进展”肯定的成果,通过自主装备与工艺推动产业链升级,以原子之能,塑造世界。

依托李刘合教授、韩明月老师等指导教师的深厚积淀,团队成功研制出“用于跨尺度制造的程控等离子体产生系统”,实现了对等离子体产生、诊断的闭环控制。该项目凭借清晰的创新思路与扎实的工程实现,在“冯如杯”竞赛中脱颖而出,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石。

带着在“冯如杯”中积累的经验与信心,团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平台。他们携自主研发的“四通道程控等离子体电源”及“高精度等离子体诊断探针”,参加了全国等离子体大赛。
乘胜追击,团队将项目升级为“新一代粒子能量可控的磁控溅射装备”,进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在北京市赛阶段,成人直播
组织多次预答辩,对PPT、答辩稿进行精修,凭借着项目实力与充分准备,最终从众多优秀项目中杀出重围。

他们不仅讲好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故事,更展现了打破国外高端涂层装备垄断的决心与能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北京市赛一等奖,并成功拿到通往全国总决赛的“入场券”。
在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面对顶尖高校的激烈竞争,颗技智造团队沉着应战。他们系统阐述了项目如何通过三大核心技术——高密度粒子产生的大功率脉冲电源技术、粒子运动表征的高精度诊断技术、粒子运动精准控制的涂层装备技术——攻克行业痛点。最终,项目荣膺全国银奖,实现了在该赛事产业赛道上的重大突破。

从 “冯如杯”的初试啼声,到全国大赛的崭露头角,再到国创赛的巅峰对决,颗技智造团队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奋斗,诠释了北航人“空天报国”的使命担当。
他们以原子之能,潜心塑造微观世界;他们以青年之志,奋力赋能中国制造。未来,他们团队将继续深耕高端涂层装备的自主研发,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

北京赛区获奖项目

北京赛区一等奖项目介绍
天鳍AeroFin——仿生多模态高机动跨介质机器人

团队成员:任翔宇、彭雪儿、汪奕洁、丁子墨、李信翔、帅哲昕、陈炳儒
指导教师:文力、丁希仑、从保强、齐特
项目简介: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多域作业任务日益增多,而传统工作平台因作业介质单一、续航时间短、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域作业复杂任务需求。项目设计的自主跨介质仿生吸附机器人,具备空中飞行与水下航行能力,可自主高效地完成介质切换;搭载智能吸附系统,可以实现复杂表面的稳定附着与长时间待机作业。其高度集成的设计成功攻克水空复杂环境下的任务难题,为多域作业提供高效、可靠的智能化机器人平台。
极温智控——航空级智能微结构热管理解决方案领航者

团队成员:徐以蒙,赵景煜,李怡辰,李梓榕,郭骐骥,李常可,刘晓彤,郭啸
指导老师:赵睿
项目简介:本项目专注于新一代高效智能热管理系统的研发,依托团队多年沉淀的尖端技术,聚焦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与AI数据中心等场景,提供更轻量、更高效、更具成本优势的热管理方案。核心产品为一系列以高精度微结构换热器为核心的智能热管理模块(含毛细管式与微型波纹式换热器),集成碳纳米管智能传感系统,并采用自主开发的柔性装配工艺,可在高温高速气流与剧烈温变等极端工况下实现毫秒级散热与精准温控。项目愿景成长为横跨航空航天与民用市场的热管理解决方案领航者,以自主可控的先进解决方案填补国内高端空缺,助力绿色航空与高效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赛区三等奖项目介绍
Dsight——深海视触觉传感器

团队成员:刘彬 伊力杜斯·伊里哈木 彭博 杜承谕
指导教师:文力 左宗灏
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深海科技正成为前沿竞争的焦点。本产品基于自研的DSight深海视触觉传感器,通过耐压结构设计,结合弹性体表面形变的光学视觉捕捉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3000m级实时高精度三维形貌重建、三轴力测量及动态位移场重建。其在高压环境下的深度重建精度达0.1 mm,法向力精度达0.3N,可应用于深海文物无损操作、工程维修等场景,为深海智能装备的感知与交互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灵海智能--线驱动具身智能水下灵巧手

团队成员:马佳新、孙梦、张中航、赵炳鉴
指导教师:文力、左宗灏、齐特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于传统刚性机械手在深海极端高压低温环境下存在的适应性差、操作精度不足、容易损坏样本等问题,提出了一款可应用于深海高压、低温环境的线驱动多模态、多控制方法的具身智能四手指灵巧手。可应用于深海资源开发、生态监测、应急救援等多元场景,助力国产化水下机器人发展。
数字孪生技术与应用

团队成员:刘凯文、崔世杰、李欣蔓、于凯、石洋、刘思琴、尚俊凡、张家瑞、王莘儒、石奉田
指导教师:燕鑫、齐特、孙井永、张武翔、丁希仑
项目简介:本项目致力于构建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的高保真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解决制造过程中的工艺不稳定性问题。基于Simdroid平台,建立覆盖“运动机构-材料挤出-沉积固化-热管理”全链条的模块化模型,集成多体动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和结构力学等多学科仿真能力,实现对树脂流动、纤维浸润、热力耦合变形等关键物理过程的精准映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为工艺优化、缺陷控制、性能预测和质量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展望未来,成人直播
将以此次大赛获奖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续深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合,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突破,力争在更多国际高端创新舞台上展现北航机械的实力与风采,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的贡献。